據國家能源局通報顯示,早在今年一季度我國全口徑全社會用電量就已達到累計10911億千瓦時,同比增長12.7%。其中,3月與1月的全社會用電量基本相當,接近去年七八月迎峰度夏高峰時段的用電量。而進入4月以后,多個地區用電負荷持續大增,甚至開始實施限電措施。然而按照慣例,夏天才是每年的用電高峰,一季度本是能源需求的淡季,而今年“電荒”卻提前到來。
對此,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,當前局部地區的缺電,主要是機制性缺電、結構性缺電、區域性缺電。加快理順煤電價格關系,加大電力跨區輸送建設力度,是從根本上避免“電荒”的必經之路。
總量并不短缺的“電荒”
今年缺電原因主要在于電力發展方式轉變較慢,能源資源配置過度依賴輸煤,電網跨區輸送能力不足
記者:2010年伊始,很多地區便提前陷入“電荒”困境,您對此有何看法?
胡兆光:今年以來,我國缺電范圍進一步擴大。1月全國有20個省級電網出現電力供需緊張形勢,電力缺口高達3000萬千瓦,呈現“時間早、范圍廣”的特點。然而在迎峰度夏期間,電力缺口仍在3000萬千瓦左右,缺電地區主要集中在華東、華中、華北和南方電網等一次能源資源相對短缺的地區;而同期東北和西北電網電力供應能力出現富余。
今年的缺電與2003-2005年的缺電原因有本質的不同。上一輪缺電的主要原因是電源電網建設嚴重滯后;今年缺電期間全國發電裝機總量并不短缺,究其深層次原因,主要與電力發展方式轉變較慢、能源資源配置過度依賴輸煤、電網跨區輸送能力不足有關,煤電價格機制不暢、來水時空分布不均又加劇了電力供需緊張形勢。
我國電力消費主要集中在東、中部地區,未來這一特點也不會根本改變。2010年,我國東部、中部、西部和東北地區用電占全國比重為50.0∶19.3∶23.5∶7.2,中東部地區占全國用電比重達到69.3%。未來1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,工業化和城鎮化仍將加快推進,即使考慮能源消費總量控制、節能減排目標的約束,我國電力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。隨著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,西部地區用電增速將快于全國平均水平,但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是一個長期過程。根據我們的預測,2020、2030年中東部地區用電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65.9%和63.8%,中東部地區在相當長時期內將一直是我國電力負荷zui集中的地區。
縱觀我國長期的經濟建設過程,其實多數年份都存在缺電問題。
2000年以來,我國經濟進入了以“重化工業化”為特征的新一輪增長周期,電力需求快速增長,而“十五”初期電力建設卻嚴重滯后。首先是電源裝機不足,2002-2004年,全國用電年均增速為14%,而裝機僅增長9%。其次是電網投入不足,我國電源、電網投資比例為6∶4,遠低于國外大多數國家4∶6的水平。電力建設滯后導致2003-2005年全國出現了大范圍、長時間的電力供需緊張局面,電力缺口高達3500萬千瓦,占當年zui大負荷的10%左右;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在5700小時以上,2004年高達5991小時。
2006年以后,全國每年新增裝機均在9000萬千瓦以上,發電裝機總量基本滿足電力需求,但由于電網建設多年來滯后于電源建設,尤其是跨區電網建設嚴重滯后,加上電煤供應、水庫來水、氣候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,致使電力供應短缺問題反復出現。